政策东风劲吹 绿债市场量质齐升

发表于:2025月11月24日 浏览量:47663

  政策东风劲吹绿债市场量质齐升

政策东风劲吹 绿债市场量质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来哪些绿色赛道最具确定性?专家表示:“技术成熟叠加政策加码,可再生能源及、新型电力系统将是核心;清洁交通、传统高耗能低碳转型等,也因政策支持与企业降本需求具备潜力。”

  ◎记者黄冰玉张欣然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减。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绿债发行规模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幅超55%,占全球绿债发行总量的20%,位居第一。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体系完善、“双碳”目标引领及融资成本优势共同推动了我国绿债市场扩容。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已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须进一步拓宽绿债市场发行主体,促进中外标准接轨。

  绿债发行“凶猛”背后

  今年以来,中国绿债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联合资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末,本年度累计发行绿色债券478只,同比增加29.89%;发行规模达8012.27亿元,同比增长55.72%。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政策、市场与需求共同发力的结果。中证鹏元绿融高级分析师王鼎对上海报记者表示,我国绿债规模增长的核心有三:一是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等标准统一明确,考核激励机制带动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二是“双碳”目标催生大量融资需求,清洁能源、绿色基建等领域资金缺口推动发行增长;三是市场吸引力凸显,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优势明显,ESG投资理念的普及扩大了投资者基础。

  英国集团(LSEG)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下旬,全球绿色债券总发行额约为5060亿美元,同比下降11%,而中国占了发行总额的20%,在各个国家中位居第一。

  中国绿色融资的两大主要来源是绿色债券融资与绿色信贷。除了蓬勃发展的绿债市场,中国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发展为全球第一大绿色信贷市场。“绿色金融在中国实现跃迁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特色发展路径与需求。”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绿色金融的顶层路线指引在数年内得到了迅速完善,降低了金融业的实践门槛与试错成本。

  此外,随着绿色金融的广泛推广和实践应用,我国开始注重对绿色金融的局部细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优化。李菁称,标准化建设成为精细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25年,《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的发布,优化了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类型和标准,建立了统一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了市场规范性和国际认可度。

  从“增量”转向“提质”

  作为绿色金融的生力军,当前我国绿债市场建设正从“增量”转向“提质”。“量”上稳步积累,但在“质”上,我国绿债市场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方面,当前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以金融机构和央企为主,虽具规模优势,但覆盖广度不足,难以充分激活区域绿色基建、中小企业技术革新等潜力。王鼎表示: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绿色项目落地的重要载体,它们衔接着政策与市场资源,聚焦绿色基建、生态治理等区域性项目,是推进地方低碳转型的实施基础;民企和中小企业是绿色金融的活力担当,以细分领域创新宽绿色项目覆盖面,更是推动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关键微观主体。

  “在参与主体扩大的同时,需有针对性地部署相关支持政策。通过优化政策激励、简化发行流程、完善配套服务及风险缓释工具,破解民企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信用资质较弱的难题;地方融资平台则须规范运作,聚焦合规绿色项目。”王鼎建议。

  此外,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目前仍以境内投资者为主导,境外投资者参与程度相对有限。

  李菁认为,吸引境外投资者的主要障碍在于中外标准差异尚未完全消除及信息披露透明度有待提升:一方面,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虽在2021年实现了与欧盟标准的部分对接,但在项目分类、环境效益评估等具体层面仍存在差异,导致境外投资者在识别与比较绿色资产时存在障碍;另一方面,尽管境内已逐步建立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但部分债券在环境数据公开范围、频率和可比性方面仍显不足,影响了境外投资者对项目绿色效益的量化验证与信任。同时,跨境投资渠道仍不够便利,市场流动性结构存在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中欧《共同分类目录》及其升级版《多边共同分类目录》通过建立中欧认可的活动清单,正逐步消除阻碍境外投资者参与的关键标准障碍。”李菁说,市场实践表明,获得该目录贴标的债券更受国际投资者青睐,发行时常出现更高超额认购。

  绿色赛道多元发展

  绿色债券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其资金投向映射出中国绿色转型的战略路径与产业重点。

  李菁介绍,目前,绿色债券募集资金高度集中于清洁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及产业三大板块,合计占比达到83%,累计投入规模已达3.6万亿元。这一分布格局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低碳化改造以及促进工业体系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体现出金融资源对绿色发展的精准支持和有效支撑。

  从投资收益与风险角度看,未来哪些绿色赛道最具确定性?

  “技术成熟叠加政策加码,可再生能源及储能、新型电力系统将是核心;清洁交通、传统高耗能低碳转型等,也因政策支持与企业降本需求具备潜力。多元赛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战略决心,为投资者提供了差异化配置空间。”王鼎表示。

  总体而言,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历程,是一部从无到有、从概念到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变革史。绿色金融不断被认可的过程,也是在思想和理念上不断深化的过程,这证明了绿色金融得到大力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