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未来感!实探中关村常设展
(原标题:满满未来感!实探中关村常设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人形机器人展区:未来感十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踏入中关村常设展的人形机器人展区,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未来感与科技感的智能世界,这里汇聚了众多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及其创新成果,展现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星动纪元第六代人形机器人 郭博昊/摄)
星动纪元作为一家全栈式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公司的第六代人形机器人,其自主研发的灵巧手拥有12个主动自由度,并配备力学和温度传感器,能够轻松抓取复杂物品、分拣柔性物体,甚至完成试管滴取等精细操作。星动纪元公共事务高级经理张亮向记者表示,单指负重可达5公斤,整手负重25公斤,这种强大的性能使得灵巧手在科研教育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无论是搬运货箱还是操作精细仪器,都能展现出超越传统机械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天工”具身智能机器人踏过碎石路 郭博昊/摄)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系列机器人同样令人瞩目。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专员梁�t晗告诉记者,“天工”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全球首个实现拟人奔跑的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实测平均奔跑速度可达10千米/小时,最高速度更是达到12千米/小时,能够轻松适应大高度差的台阶和各种复杂路面。今年3月份发布的“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赋予了“天工”系列机器人实时任务规划、执行与纠错能力,使其在智能化程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应用场景方面,“天工”系列机器人未来将深入工业、家庭和商业服务等领域,赋能千行百业。梁�t晗表示,从户外的山坡台阶到室内的复杂环境,“天工”都能稳定行走,其强大的地形适应能力得益于机器人能够根据地形自动调整步态。即将发布的“天工2.0”更是具备站立换电功能,体内两块电池的设计大大延长了续航时间,双臂承载负重可达16千克,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技术的不断突破,还得益于资本的大力支持。据业内统计,2024年全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额已突破70亿元。北京设立了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支持创新团队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发展壮大。
2025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技术迭代和产品更新不断加速,各种技术攻关成果显著,让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多种场景任务需求。
银河通用创始人兼CTO王鹤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表示,人形机器人已经步入运动时代,虽然现在没用视觉输入就培育出了运动健将,但运动健将绝不是人形机器人的终点。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其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工厂进行实训,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实训是大势所趋,它们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工人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在工厂中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广泛。
多项医疗装备助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在高端医疗器械展区,中关村常设展呈现了科技如何深度融入医疗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的生动实践。这里汇聚了众多创新医疗设备企业,它们凭借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正在推动医疗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唯迈医疗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郭博昊/摄)
唯迈医疗作为国内专业专注介入诊疗设备领域的企业,带来了其核心产品――全球首个实现“眼-手-脑”三位一体的介入手术机器人。唯迈医疗市场总监田威向记者介绍,DSA高清无噪声影像是医生的“透视眼”,能够清晰地观察心脏及血管的狭窄、病变和堵塞情况;AI智慧影像分析平台则如同“智慧脑”,将血管作为地图进行分析,精准定位病变位置,并为医生提供诊断辅助依据;而精准操控与执行机构作为“精准手”,根据AI的分析结果,精确操控导管、导丝和支架等医疗器械,在血管内进行治疗操作,就像一套血管内的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治疗。当前,介入手术机器人在北京安贞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的应用中,已完成数百例手术,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均达到100%。
该平台凭借200多项专利的技术积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创新引领。这套介入手术机器人在今年3月21日获得中国NMPA认证,成为国内唯一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产品绿色通道的介入手术机器人。其创新的力反馈功能全球唯一,能让医生全方位感知血管中的阻力,提升安全性。其中,国产的“透视眼”医用血管造影机产品,国产设备价格约为进口设备的一半,迫使进口产品降价,降低了医疗机构采购成本,减轻医保和医院负担,让更多患者受益。
田威特别指出,全球首款具备力反馈功能的手术机器人让医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实时感知碰到血管壁或斑块的力度,感知精度达到0.01牛,极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同时,医生无需再穿着沉重的铅衣,仅通过远程控制即可完成手术操作,不仅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和辐射暴露风险,还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使边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救治。此外,该机器人还集成了专家的操作手法,大大缩短了医生的培养周期,让更多医生能够熟练掌握手术操作,使更多患者受益。
(华科精准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系统 郭博昊/摄)
华科精准(北京)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其自主研发的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系统,这是国内首款也是唯一一款可实现颅内病灶微创、可视化消融的医疗设备。
华科精准产品总监王鹏向记者表示,该系统通过一根类似铅笔芯粗细的光纤,精准植入患者颅内病灶特定位置,在磁共振影像的实时监测下,导入特定波长和功率的治疗激光,对病灶进行热消融。设备能够根据医生的手术计划自动调整光纤的进退和旋转,实现对不规则肿瘤的精准适形消融,创口仅3毫米,无需剃光头,患者术后恢复快,通常第二天即可出院。
王鹏强调,这款设备的问世,打破了以往中国患者需要远赴海外才能享受高端微创消融治疗的局面,使治疗费用从原来的百万余元大幅降低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让更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目前,该设备已在包括北京宣武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在内的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应用,成功完成了数百台手术,为癫痫、脑肿瘤等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艾柯医疗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郭博昊/摄)
在中关村常设展上,艾柯医疗带来了自主研发的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可通过密网支架植入术治疗出血性脑卒中。艾柯医疗公关副总监朱恬奕告诉记者,Lattice经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获批上市,首次将密网支架的适应症范围扩展至椎动脉中小型动脉瘤的治疗,是目前获批适应症范围最大的同类产品。
目前,Lattice已在多家医院开台使用,得到了临床医生的高度认可。由于手术难度的降低,该手术已经可以下沉到偏远山区和县级医院,更多的年轻医生也开始使用这款支架对患者进行治疗,真正地满足了临床需求。
责编:万健�t校对:杨舒欣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