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五大保险巨头齐亮成绩单,3500亿净利“狂欢”背后
A股五大上市险企年报全部披露完毕,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在2024年合赚3468.82亿元,同比增长77.76%。从净利来看,在如此市场寒冬之下,确实可以值得狂欢一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保险不好卖了”的焦虑就始终盘桓在行业的上空,几百万代理人一路砥砺前行,道一声苦尽甘来不为过。
早就有迹可循,一切也都在意料之中。数字不会说谎,但“危”中寻机和居安思“危”,是一组辩证关系。在一片欢呼声之中,要看到短板和不确定性,也要未雨绸缪。
在困难中加油打气,在喜悦中“泼泼凉水”,就像面多了加水和水多了加面一样,都是为了整个保险业行稳致远,早日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和宽车道。
一则以喜
喜悦自去年四季度就开始溢出,在2月业绩预报就已经确认,直到2024年年报出炉,可谓延迟满足,喜大普奔。
五大上市险企中,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净利均超1000亿元,是五大中的头部。中国太保和中国人保的净利在400亿元以上,而新华保险的净利则停留在200亿元量级上,不过增速达到200%以上,称得上气势如虹。
负债端和投资端双双发力,收获了过去四年的最好成绩单。投资收益不遑多让,成为头号功臣;寿险业务持续回暖,则是解决了后顾之忧。
资本市场的回暖成为业绩增长的最大推手。年报显示,五大上市险企的总投资收益接近8000亿元,收益率全都重返5.5%,跑赢GDP增速。就在一年之前,5%的这条投资收益基准线还可望而不可即,低至“破”2。这其中,权益类投资的明显改善,为投资收益提供了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寿险新业务价值也普遍上涨,新华保险的增速再次拔得头筹,其他四家也都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究其原因,保险产品两年以来的“降息”以及“报行合一”带来的“降费”,使得保险产品负债端成本持续下降,利差空间重新打开。
虽然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不复3.5%时代的竞争优势,但跟基金、理财等产品相比,目前收益率也不落下风,同时还有着媲美存款产品的“确利”优势,因此保费收入的规模也在持续增长。
有了利润,分红的底气也就更足了。同样是五大上市险企,分红总额超过了600亿元,同比增长了20%以上。
至少在3月底,保险业有理由扬眉吐气,为自己在2024年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表现而振奋。
一则以忧
成绩讲够,问题也要说透。“喜报”之外,其实暗藏着两个风险或者不确定性,对于险企2025年的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影响也不可小觑。
我们知道,险企利润主要来自投资端,而非负债端。去年股市连续有几波行情,险企果断抓住机会,“炒股”成功。但如此“高收益”的背后,风险不言而喻,如果股市回调,那么投资收益就将大幅回撤,届时财报又会变得难看。
资本市场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A股更是如此,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当险企继续提高权益配置的比例,也要赌一把“看天吃饭”的运气。另一方面,身处低利率时代,并且利率还将进一步下调的预期比较坚挺,使得险企投资的另一大领域债市,也处于回报率不高的境地。而债市利率的下行,也“倒逼”险企更加依赖股市的投资收益,使得股市与险企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当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而伴随着中长期资金入市等一系列提振股市政策的出台,中国股市长期向牛的预期也在慢慢发芽生根,险企加码股市投资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短期内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相比投资端的不确定性,负债端的产品更新和保费拓展,则面临着增长压力。目前市场最大的变化在于分红险被选定为险企下一阶段的主力产品。从理论上,分红险降低了利差损风险,以浮动利率的形式适应低利率时代的变化,攻守兼备。但理论毕竟不是现实,理论也要经过投资者教育,才能转化为用户的心智。至少目前,市场对于分红险的积极性并不算太高,今年的“开门红”不红,很大程度上也跟分红险表现不佳有关。
负债端的表现,依然是大大小小险企的压舱石。如果保费规模不能增长,投资端的表现也不会“倒反天罡”。2025年,又是一个跟2024年完全不同的年份,险企依然在转型之中,努力完成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长短打。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保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刘思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